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有限公司

Industry Watch

北国咨观点

关于推进北京高精尖产业与北三县协同布局的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2023-02-11

来源:太阳成集团tyc234cc

 

【编者按】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第七个年头,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河北省廊坊市的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以下简称“北三县”)与北京空间紧邻、联系紧密,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本文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大厂、三河、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以及廊坊和北三县相关规划,总结北三县产业协同所具备的条件,分析北京市高精尖产业与北三县协同布局的必要性和意义,提出深入推进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七年来,北京市带头做减法,推动非首都功能向相邻省份疏解,对内缓解压力、向外释放动力,协同发展取得一定成效。根据《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期间,北京将筑牢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的高精尖经济结构,塑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北京智造”和“北京服务”。面对新形势,靠单一项目带动,面广点多碎片化的发展路径将不可持续,应以高精尖产业协同布局为抓手,实现高质量区域协同发展。

一、北三县产业协同基础条件

(一)北三县基本情况

        北三县土地面积1268平方公里,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4.4亿元。其中,三河市土地面积634平方公里,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7:26.7:69.6,户籍人口74.74万人;大厂县土地面积176平方公里,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9:14.7:82.4,总人口13.4万人;香河县土地面积458平方公里,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8.7:23.7:67.6,常住人口37.8万人。总体来说,近年来北三县发展较快,经济地位不断凸显,已成为廊坊市重要的经济板块,在河北省县域经济排名中位于前列,整体发展水平已与通州区发展程度接近。


图1 2016年-2019年北三县和通州区地区生产总值比较(单位:亿元)

(二)产业发展现状

        (1)具备良好工业基础。2020年,北三县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3家,占廊坊市的22.9%,实现营业收入713.8亿元。其中,三河市126家,实现营业收入517.8亿元;大厂县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家,实现营业收入108.8亿元;香河县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家,实现营业收入87.3亿元。

        (2)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目前,北三县在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三河市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健康养生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以特色种植、食品加工等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大厂县现代服务业、创意文化产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加速发展。香河县围绕“中国家具之都”等特色产业发展定位,改造提升印刷包装、家具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产业园区带动作用突出。北三县拥有省级以上园区4个,分别为三河燕郊高新区(规划面积1531公顷)、三河经开区(规划面积524.08公顷)、大厂高新区(规划面积1639.29公顷)、香河经开区(规划面积1543.41公顷),其中,燕郊高新区为国家级开发区。目前,北三县园区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燕郊高新区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0.7亿元,工业总产值339.6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38.44亿元,园区形成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三河经开区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111.6亿元,园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3D打印、节能环保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现代服务业、都市食品产业。大厂高新区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9.9亿元,园区围绕影视文创、智能制造、都市食品等重点产业,打造了若干具有规模的特色园区。香河经开区形成机器人产业港、电商综合产业园两大新型产业集群。

(三)产业协同成效初显

        (1)北三县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成效明显。近年来,北三县主要以大厂高新区、三河经开区、燕郊高新区等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积极承接北京疏解产业,涉及文化创意、科技创新、装备制造等领域。北京市与北三县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产业项目33个(2019年21个、2020年12个),投资额为102.8亿元,一批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智能制造项目签约落地。

        (2)搭建创新平台有效承接北京研发成果落地转化。北三县通过组建科技创新联盟,加强与北京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系,全力培育扶持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物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融资交流平台、中小企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等平台载体以及孵化器和中小型科技创业园,通过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优势,吸引京津企业、创新团队入驻,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并不断创新孵化模式,提高孵化器运营机构的服务能力。目前三河市共有科创园27个(投入使用19个),总建筑面积310万平米,各类载体入驻科技型企业734家(60.5%来自北京,吸纳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27家)。

        (3)初步建成一批优质产业承接平台。北三县瞄准北京高端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延伸,持续提升平台承接能力。三河市引导现代服务产业基地、百世金谷、精工园、天山工业园等现有十余家“区中园”强化特色化发展,打造承接北京高端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大厂县持续推进园区四项改革,着力提升高新区承载能力,重点打造大厂数字经济总部商务区、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承接平台。香河瞄准北京中心城区高端制造、公共服务、商贸物流等非首都功能疏解,打造机器人产业港、爱晚国家养老示范基地、京津冀汽车零部件交易中心、新桥影视基地等10余个产业承接基地。

二、与北三县协同布局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有利于改善北京高精尖产业配套水平
“十四五”期间,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将进入加速发展期。根据《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到2025年,高精尖产业占北京GDP比重将达到30%;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回升至13%以上,力争达到15%。然而,长期以来制约北京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是津冀的产业链配套支撑能力不足。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北京重点发展的产业,无论是技术成果转化还是产业升级改造,长期因津冀地区缺乏上下游配套,造成很多项目无法在津冀落地,导致北京不少企业只能将业务向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等区域转移。以小米科技公司为例,仅有不到10%的产业链环节在京津冀地区实现配套。若能以北三县作为产业协同重点区域,加强北京与北三县的产业跨区域协同布局,将有利于提升北京高精尖产业溢出效应,延长产业链条、缩短配套半径,真正搞活产业链经济,突显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张力。

(二)有利于克服以往区域协同碎片化问题
        京津冀协同,表面上是“两市一省”的协同,实际上是两个直辖市与河北省11个地级市乃至141个县级行政单元的协同发展问题。以河北为例,以往全省多地无论是否符合发展定位、有无配套条件,均积极对接北京疏解项目,如在河北仅发展生物医药和装备制造的产业园区就多达二十家以上,这分散了北京产业疏解资源,造成了产业协同的碎片化。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2017年河北共承接北京产业转移项目675个,除唐山、沧州和衡水项目较为集中外,其余地级市项目分布均较为分散。此外,河北不同产业领域的项目由于缺乏引导,没有选择特定区域集中落地,未能形成转移项目的聚集效应,如装备制造领域承接项目共182个,在全省各地级市均有分布。若以北三县为重点协同区域,将有利于选择高精尖特定领域,打造质量和规模在全国范围均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见图2)


图2 2014年-2017年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项目分布

(三)有利于就近打造环京区域协同新典范
不同于以往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更不同于早期的首钢搬迁等传统方式的区域协同,以高精尖产业为主导的区域协同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顶尖科研人才和顶级的高校资源。而拥有广阔发展空间和产业环境的环京区域,为北京产业创新和科技研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可成为今后高精尖产业外溢的首选地。三河、大厂、香河、固安、涿州、保定、高碑店等地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已愈加明显,尤其是北三县,紧邻北京城市副中心,连贯京津冀,目前正规划建设一条北京外延到当地的地铁线,诸多区位交通优势利于吸引企业聚集,有条件成为环京产业转移的“第一梯队”。以三河为例,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冶金总局一局、有研总院二部、中电科53所等30余家中直单位入驻,目前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该地投资兴业,汇聚国内外700余个项目(其中来自北京的项目有200余个),投资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

(四)有利于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
根据上位规划定位的功能,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发挥对北三县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北三县协同发展,打造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但是,从产业发展现状看,当前通州区产业规模小、能级低,辐射带动能力弱。2020年,通州区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北京的3.1%,远低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占全市比重(22.2%),尚不具备经济规模优势;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20年,通州区三次产业结构为1.18:37.22:61.60,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第二产业,但远低于北京市中心城区水平,产业转型步伐滞后于区域功能定位转变。通州区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不仅与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要求不匹配,也难以形成对北三县的辐射带动作用。若以北三县作为北京高精尖产业协同布局的重点区域,增强北京全市对北三县的产业外溢作用,既有利于克服近期通州区对北三县的辐射动力不足问题,更有利于通州区与周边区域构建经济联系,构建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关系,增强城市副中心经济发展动力,实现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的同步提升。

(五)有利于拓展高精尖产业发展腹地空间
在全市层面,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今后北京将突出减量发展,压缩生产空间规模,到2035年,城乡产业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由目前的27%下降到20%以内。在城市副中心层面,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城市副中心及通州区产业用地规模将大幅压缩,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产业用地规模将由24平方公里减少到15-17平方公里,通州区产业用地规模将由90.75平方公里减少到55平方公里。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亟需在更大空间尺度、特别是周边区域统筹和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北三县与北京市、特别是通州区毗邻,以北三县为重点,将有效拓展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空间和通州区建设城市副中心的腹地空间,缓解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的约束。

三、对策建议

(一)增强产业赋能,推进产业链跨区域延伸布局
根据北三县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产业集聚形态等方面的特征差异,加强创新链、产业链分工协作与细分领域差异化发展,按照北京市重点布局前沿技术研发环节、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高端环节和北三县重点布局中试孵化环节、制造环节和配套服务环节的协同分工要求,以龙头企业带动为牵引,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企业,鼓励其在北三县延链补链、增设子公司分公司,推进研发成果、配套项目在北三县落地。通过引导产业按照不同细分领域、产业链环节在三河、大厂、香河错位发展,逐步形成若干跨区域优势产业链、特色创新链,打造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集群。

(二)增强科创赋能,提升北三县整体发展水平
发挥北京企业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优势,立足北三县产业升级改造的市场需求,以工业互联网为重点应用方向,支持北京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展智能制造诊断评估,推动当地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鼓励北京企业搭建京津冀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为北三县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诊断评估、产品研发、试验检测等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另外,发挥北京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优势,以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为重点应用方向,支持北京企业参与北三县企业节能技改、绿色工厂建设,以及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三)增强园区赋能,夯实两地产业协同承载平台夯实两地
发挥开发区产业承载主体地位的优势,以园区产业协同为重点,鼓励北京各类开发区、产业基地与北三县开发区对接,采用园区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产业链耦合、运营模式复制等方式,共同打造一批产业协同承载平台。进一步增强北京产业园区运营品牌的输出,鼓励中关村发展集团、首创集团等北京产业园区运营企业盘活北三县开发区存量空间资源,以闲置土地、厂房、办公楼宇等存量资源为依托,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加速器、中试研发中心、龙头企业独栋办公楼、特色化专业园区,提高北三县存量产业资源的承载能力和集约利用水平。

(四)增强组织赋能,培育区域协同新动力
区域协同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而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作为本行业全体企业的共同利益代表,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在推进区域协同过程中优势明显。如京津冀协同发展商会联盟、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等在促进京津冀产业之间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后区域协同过程中,应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在促进北京和北三县产业差异化、互补式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作用,通过完善产业联盟制度体系,放大协同效应,以社会组织为切入点深化北京与北三县产业协同,促进两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

(五)增强服务赋能,优化北三县营商环境

        一是针对已在北三县布局落地的北京企业,加大调研力度,摸底企业异地布局过程中在营商环境、要素保障、生活配套等方面的困难,会同北三县有关部门制定相应解决方案。例如,针对企业反映的医保报销问题,建议推动北京与北三县“社保互通”,逐步提高北三县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和养老保险、低保标准。二是进一步调研并解答有意向转移到北三县发展的北京企业在手续办理、适用政策范围、市场监管主体等方面的疑问。例如,针对企业反映的手续办理问题,建议简化审批流程,特别是对于协同发展重点项目,在具备必要前置条件下参照“一会三函”先行启动。三是在简流程、优服务、降成本、强监管等方面,加强北京营商环境经验做法在北三县的复制推广,强化政务服务能力的经验输出,保障企业所处的营商环境不因经营地变化而下降,以增强北京企业跨区布局的信心。

(六)增强政策赋能,编织区域协同保障网

        一是在组织协调方面,北京有关方面应加强与河北省、廊坊市相关政府部门的有效对接,牵头建立发改、经信、财政、人社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北京与北三县产业协同专项小组,负责解决产业协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二是进一步拓展资质互认范围。针对京冀两地在企业资质认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建筑施工资质互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审批、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方面执行的国家标准不同,且不互通互认的问题,建议京冀两地从省级层面协调相关部门,扩大京冀区域内各类资质互认范围并优先在北三县试点。如凡经北京科技部门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到北三县后其资质仍有效,无需向河北省科技厅申请重新认定。三是北京市与河北省共同设立北三县与城市副中心协同发展重大项目统筹基金,重点支持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重大跨区域项目建设。四是延伸北京产业政策覆盖范围,如申请将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优先向北三县产业园区覆盖,还可以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对接,争取国家层面政策性资金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的支持。

主要作者:

刘纪艳 太阳成集团tyc234cc区域发展事业部咨询工程师(投资)

陈元良 太阳成集团tyc234cc区域发展事业部咨询师

 

 

更多资讯

400-6610-910

Baidu
sogou